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智能研修团队:聚焦智能创新 赋能教学深度变革

2023-04-14 15:22:2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这个数据肯定不对!我都教了十多年的音乐了,课堂那么活跃,孩子们开小火车开得那么开心,这个课堂参与度曲线怎么可能会这么低?数据不对!”“它(人工智能)把我定位为讲授型教师,可我感觉自己明明是对话型教师嘛!”……作为全国首批智能研修平台“领航试点工作校”,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以下简称甸柳一小)的老师们在刚看到“AI学情分析报告”时,明显是质疑的。

但等再回头看质疑点的上课录像,他们又是心服口服的。两年来,从让教师们纠结的“AI学情分析报告”,到精准指导课堂教学和课后教研; 从一开始青年教师参与到教师全员参与,甸柳一小智能研修团队的教师们走进了“数字教育”时代,而他们本人也成为了数字教育的先行者和创新者、经验的凝练者和无私共享者。学校也获评全国智能研修平台“领航示范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幸福教育”的数字化尝试

甸柳一小是济南市名副其实的“大校”,这所学校在校生有2900多名,设有56个教学班。学校以“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以“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办学宗旨,以“正心诚意,敏而好学”为校训,以“正气、大气、雅气、和气”为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努力追寻“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的美好愿景,2020年被授予济南市首批“领航学校”。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让信息技术成为学校高位发展的新动力,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校长杨兴永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2020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并加快了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2022年以来,国家明确提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要求,“这让我们感觉到数字教育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学校的物理空间有限,但教育发展的数字空间是无限的。”

基于以上考虑,学校开始加快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步伐,目标就是:让数字赋能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杨兴永告诉记者,学校首先启动了“教育数字新基建”项目,总投资170多万元,将56间教室全部安装智能研修系统,改造传统的信息化设备,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千兆互联网入校……

“教育创新、数字赋能,关键还要与我们现有的教育教学相融合,解决我们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杨兴永说。“于是,我们以研究‘人工智能+教学深度变革’为目标,以思维生长课堂建构为着力点,以全国智能研修平台的精准教研功能利用为生长点,开始聚焦数据分析下的精准教学。”杨兴永介绍,从一开始他就明确,这不是哪几位老师或者哪个学科老师要做的事,“只有全体教师都提高了数字素养,才能带动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很快,教与学的变化就体现了出来。

“精准”的智能磨课

教务处主任范荣德告诉记者,全国智能研修平台的教研功能,主要聚焦师生教学、学习行为,利用师生教学行为占比、课堂参与度曲线、ST分析模型、教学模式类型等,最终出具“AI学情分析报告”来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而教师们则借助研修平台的“巡视、师生活动、讲授、板书、读写、举手、听讲、生生互动、应答”等9大师生教学行为,来“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和行为,最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实证化数据服务。

所有受访教师在评价“AI学情分析报告”时,都用了两个字:精准。从教14年的音乐老师郭蕊目前教授9个班的音乐,每周18节课。在第一次接触智能研修系统、看到“AI学情分析报告”时,她是质疑的。那天,她连说了好几遍“不准”。

“我记得那节课课桌挪到边上,我走到学生中间,带着孩子们学唱《火车开啦》这首歌,全班同学围着一个大圈、转着小拳头跑小火车,那天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玩得也很开心。但我看学情分析报告,反而是跑火车的时候,学生活跃度偏低。这怎么可能?所以我连说了几个‘不准’,后来静下心来对照活跃度偏低的那个时段,我重新看课堂录像,这才发现:那时,最后面的学生在晃桌子呢,他们没参与进来!我没关注到全体学生。”

随后在教另一个班级时,郭蕊老师转变策略,“小火车”围着讲台跑圈,而她则在弹钢琴,把孩子们分好角色,每个人都在唱。这一次“学情分析报告”的学生活跃度明显提升起来。这样的改变给了她很大的触动,“虽然说数据并不是标准,但它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更让我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时明丽老师教授四年级语文。“没有智能研修系统的时候,说实话,我们是凭经验教学、反思;老师是‘权威’,以为我说了,孩子就会听进去。有了数据的分析和反思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哪个时段学生在放空思维,在这里我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经验和数据的‘矛盾’,也倒逼我们进行个性化的反思,让我们的课堂改变更精准。”

英语老师张童在接触智能研修系统之后,感觉“磨课”更便利了。“小学英语趣味性、生动性是关键,但是讲解单词和知识点容易让课堂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借助数据,我们磨课就更有针对性了。后面上课就做了调整,比如穿插像单词快闪、学生歌谣、肢体表演、创设对话情境等环节,孩子们也爱学了。”

补齐“盲点”

不光是音乐,数学课也在关注“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孩子。

杨婧泽从教5年,目前负责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有一节课恰好是两道题的练习时间,按照原来的经验,这个环节我处理得也不错,孩子做完题后我讲解,这个数据曲线还能怎么变化?”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还是有变化,学生关注度还是下降不少。“这是我以前的经验‘盲点’。点击视频,发现做题时间还是有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孩子,于是我改成做完题后让学生讲解,数据曲线就有了很好的提升。”

还有刚进入课堂的时间,“慢热”也直接会反馈在数据曲线上。“渐入佳境”这个词儿也不好使了,“于是,我根据本堂课要学的内容设计了数学小游戏,孩子们注意力很快就提升起来。”发现“盲点”、解决“盲点”,成为杨婧泽老师一直改变的“推手”。

美术课同样如此。张博雅老师负责学校9个班的美术教学,从教近10年。她发现,每个班级风格不同:同样的教法,在这个班数据曲线很理想,到另一个班可不一定。“有的班级就是整体很活跃,有的班孩子则整体相对文静,我的教学方式也得相应作出调整。”

“一开始压力蛮大的,像是多了一项负担,但是现在早就适应了,因为我们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张博雅说。

范荣德也告诉记者,全校每一位老师都在不停地补齐自己的“盲点”。基于智能研修平台建设,学校建立健全常态化教育教学研修业务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学校教管中心将定期发布教学效果分析评测报告,为各个教研团队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与效果提供方向。教管中心还定期追踪教师发展的各项数据指标,建立个人纵向分析和教研组成员间的横向对比分析机制,清晰每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促进每一位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老师教的变化,最终受益的是孩子们。六年级七班辛依芮同学告诉记者,自从学校有了智能研修平台后,感觉老师们上课都“不一样”了,“讲得更有吸引力,同学们也更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了。原来后排的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现在老师给他们更多关注,回答问题的机会也更多倾向于他们,他们的成绩也在进步,慢慢地就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

在六年级八班廉浩宇同学看来,有了智能研修平台,老师们了解了自己的“更多不足”。“我觉得老师提问更有意思了,原来听课不太认真的同学也被吸引了注意力; 不光我们更加了解老师的另一面,老师也了解了更多同学的闪光点,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自2021年5月甸柳一小获评全国智能研修平台“领航试点工作校”后,当年11月,该校荣获国家级信息化教学(济南)示范校,12月荣获济南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2022年3月,学校荣获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典型案例;12月,学校荣获全国智能研修平台“领航示范校”、范荣德老师荣获全国智能研修“卓越教师”荣誉称号,语文、数学课例双双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4位教师课例入选中央电教馆典型课例,2位教师参加全国第18届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活动均取得一等奖,智能化课改成果荣获“历下教育亮点”小学组第一名。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