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便进入“金三银四”的求职黄金期了。随着春季招聘的陆续开启,新一轮大学毕业生开始面临着求职就业的诸多选择,当然,也必然会遇到“去哪儿工作”的问题。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随机对25位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求职城市意愿,其中,16位学生想留在大城市,9位学生选择留在小城市。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思羽
正方
大城市机会多,想趁年轻多打拼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级学生张翰之:我更倾向于选择大城市。一方面,大城市提供的机会多,经历和眼界更为开阔,能够锻炼个人本领;另一方面,留在大城市,能够感受不一样的城市风景和文化氛围。当然,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竞争压力较大,不一定能够扎根下去,但可以先在大城市工作几年,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回到小城市生活。
山东师范大学2020级学生范心怡:我个人比较喜欢大城市,因为大城市除了机会多,在公共设施、医疗水平等方面更完善一些,生活质量更高。而小城市虽然生活节奏较慢,更为安逸,但我认为年轻的时候,在大城市打拼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山东财经大学2019级学生于子迅:我家是河南濮阳的,今年考研报考了北京的高校,前一段时间还报考了天津市的公务员,说实话都是奔着大城市去的。相对于安逸的生活,我更愿意趁着年轻,在大城市打拼一下。我父母也很鼓励我留在大城市,他们更想让我走出去,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方
小城市节奏慢,有更多时间支配
山东师范大学2021级学生张浩淼:我认为,大城市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竞争,生活成本高、压力大,所以我更倾向于留在小城市,而且我的家乡就是在小城市,我觉得自己更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同时,生活节奏慢下来,就能追求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我非常期待将来能够在工作之余延续学习外语的习惯,再发展发展画画、音乐等兴趣爱好,还能多陪陪家人和朋友。
济南大学2020级研究生史正义:之前我也有过去大城市发展的想法,但一些生活成本尤其是买房压力等问题确实会让我产生很多顾虑。临近毕业,在择业上目前我更倾向于回到家乡发展,一方面因为自己更了解和熟悉家乡的环境,学历上也更占优势,适应起来会更快一些;另一方面,我有很多朋友也都选择留在家乡工作,同时还能留在父母身边,不会产生“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回归小城市并不是一种“摆烂”,而是基于现实情况和多重因素综合考虑后的理性选择。
专家
找准定位,大小城市都“有路可走”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倩:有些学生认为去大城市发展获得的平台更高,但就现实情况看,以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为例,医院数量和岗位数量相对固定,学生越多,竞争力肯定会越大,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败下阵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学生的求职心态和进程。对学生来说,小城市也好,基层岗位也好,只要明确个人方向、合理规划,扎下根来,都能够获得不错的发展。
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向的就业,将个人层次和眼光、家长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及岗位需求等做好匹配与对接。在求职时,我建议学生们首先要合理设定求职目标,不宜过高要求,因为这很有可能延长求职上岸周期,从经济物质到精神精力等方面都会付出较多;其次要做好准备,提高能力,针对求职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提前进行更精准和更有针对性的准备;最后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慢就业、缓就业等“等”“靠”思想,积极主动出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进行提升。
济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董俊杰:相对来说,大城市会有更多行业翘楚,对学生个人技能的发展更有优势,但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也更高,所以有的学生更愿意选择一些准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幸福指数反而可能更高。
我也注意到,当前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的比例较高,但我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两条路。目前,学校也在抢抓春招的黄金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岗位。学生首先应该考虑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是想更多地做研究还是想依托个人专业,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如果是后者,就可以考虑更早地选择去企业,因为在学校的学习更偏理论一些,而企业提供的职业发展路径更为完善,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更利于个人的成长。
山东财经大学就业指导处副处长何峰:近年来,毕业生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在减少,相应去二三线城市的比例较高,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较低、生活压力较小,而且全国各地都推出了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着力为毕业生落户、租房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多种需求提供保障。对于二线三线城市来说,也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支援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还是服务社会。
对于毕业生,我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客观地看待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借助双选会、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了解行业情况与社会发展状况,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其次,尽早明确职业意向,尽快投身求职行动中。另外,希望大学生们能够传承立志、勤奋、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秉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创业、奋斗、奉献的红色基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当代青年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