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热播剧《三悦有了新工作》引发网友热议,剧集讲述了95后大学毕业生赵三悦在找工作接连受挫,最终入职一家殡仪馆,从最初的排斥到逐渐适应、感悟生死,成为遗容化妆师的成长故事。而这也让很多看剧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自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工作、生活、生命的态度。“生命教育”话题再次被推到台前。当下,青少年成长的烦恼有哪些?学校如何从“心”出发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疏导不良情绪呢?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学校对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并更倾向“低龄化”,引导青少年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轻生的念头
“你走,不要再进我房间!”高二的王杰(化名)一边对父亲叫喊,一边把父亲推出自己的房间,“哐”的一声,王杰把所有的怒气发泄在关门的一瞬间,他只想父亲离开后给自己留一点空间静一静,但王杰的这一举动将父亲进一步激怒,“你摔什么门,哪来的这么大脾气!给我开门!”父亲一边不停拍着门,一边高声呵斥儿子。王杰想不通,自己就因为偷偷玩了一会儿手机,父亲怎么就那么生气,把自己的手机给摔了,委屈至极的王杰开门对父亲说:“你要干嘛,要我跳下去你才甘心吗?”这句话让一旁的母亲不禁吓出一身冷汗,她赶忙拉开对峙的父子俩,不停的安抚儿子。
“在孩子的眼里,生命是那么轻易就可以放弃的吗?他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一时冲动所言,还是真的动过这个念头。”王杰的妈妈不敢再想。
2018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有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201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针对青年进行的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显示,14-18岁青少年有7.7%存在抑郁高风险,5.1%存在重度焦虑情况。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有教师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透露,在学校每年进行的心理健康筛查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处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中,有自杀、自残的倾向,学校通过及时干预,进行介入和跟进,避免问题更加严重。
成长的烦恼
如今,青少年轻生、自残的新闻屡见报端的时候,许多人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也太脆弱了。”事实上,谈到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词语。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烦恼,但如果这些烦恼处理不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孩子对生命又缺乏正确的认知,就容易做出极端、偏激的举动。
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小学心理教研室组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学生成长的烦恼主要体现在适应问题上,“尤其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刚踏入小学,对校园环境比较陌生,容易产生焦虑、害怕、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在三四年级学生中,人际交往便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伴随身体的快速发育,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情绪的体验更强,轻生、自残现象一般会在这个阶段产生,“探寻原因的话,大都与家庭环境因素有关。”张甜说道。
济南中学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杨馨称,与小学生相比,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显现方式有所不同,“初中生的情绪问题一般比较外显,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方面,其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问题较为突出;而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末期,心理问题较为隐匿,往往只能通过学生的行为细节发现。”杨馨告诉记者,学业压力成为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不同成长阶段面临不同烦恼,顺利地疏导不良情绪、形成正确的生命观,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帮助。但记者发现,孩子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家长也有不同阶段的烦恼,“怎么上了初中后,孩子没有小学时候那么乖了”“为什么孩子常常把自己锁在房间,还不喜欢我们碰他的东西”……不少家长们也不理解,到底该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怎样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防止出现轻生、自残的情况。实际上,不少学校早已行动,在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越来越被重视的生命教育
2020年,济南九中提出了以“关注离我最远的学生”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创新创优项目,该校还针对性地制定了《济南九中“关注离我最远的学生”专题德育工作方案》,设计自评表检测,全面会诊师生“距离”。对心理障碍、身体残疾、经济困难、单亲子女、单独居住、进城随迁等特殊情形学生建立帮扶档案,校园里设有心理关爱信箱、热线,化解、缓解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学校还开发了团体心理建设活动课程。
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小学通过开展心理团体课、定期进行心理筛查、采取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识别、干预学生的“小情绪”,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多年来,济南中学依托校本课程在高一学生中开设了“医凡社”,学校校医担任指导教师开展心肺复苏等生命健康教育,学校加大对健康教育的设备投资,依托医务室设立了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全面提升其面对意外事故的应急救护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从尊重生命开始
对于学生而言,校园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在助力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社会、学校、家长应该同向同行。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生命教育的一小部分问题,但两者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张甜称,生命教育包含四个核心概念,即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寻意义、走向卓越。“悦纳自我是最基本的,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珍爱生活的意识也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但是探寻生命意义,从而走向卓越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协作。”
张甜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从尊重生命开始,在学校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和认可孩子,建立以热爱、关心、赏识等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创造民主平等、充满生命活力的成长环境,另外,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情绪表达,例如强硬制止孩子哭泣,告诉孩子“你不要哭,哭就是不听话”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
同样,杨馨也表示,“孩子有情绪、发脾气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家长要充分认识孩子,接纳孩子的各种状态。”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和心理需求,如果孩子说出过激的话,家长也要学会辨别,是情绪所致还是平时已经出现了某些言行异常,“言行异常主要包括不爱与人沟通和交流、对事物失去兴趣、失眠等。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家长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切忌讳疾忌医。”杨馨提醒,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多聆听孩子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精神诉求,而不要认为孩子是在逃避、是矫情,要明白孩子的这些异常情况有时也是一种求救信号。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心前移,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