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砥砺奋进,勇走科研创新之路

2022-10-31 17:37: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张海军 瞄准医疗器械尖端技术

介入导管是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常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量非常大,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导管,在2011年以前却一直被美国产品垄断。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海军瞄准这一项目,决心研发出自己的产品。

当时国内经外周静脉导管技术资料非常少,张海军就带领研发团队走遍大江南北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医院,收集这种介入导管研发所需的临床信息和技术资料,更在当时进口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向瓣膜的设计构想。为了早日攻关出成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通宵达旦也是常事。导管直径只有1毫米,要让导管可以承受10N的拉力不断裂,并且还要保持尖端的多向瓣膜自由开启。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在实验关键的几个月里,他每天吃住在实验室里,日夜加班,累了就在办公室睡上两三个小时。

经过两年时间反复实验,张海军带领研发团队完成了成千上万次材料工艺优化,终于攻克难题,打破国外垄断。2011年7月,经外周中心静脉介入导管获得国家认证,首次完成产品国产化,性能优于进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临床使用效果良好,并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十几年来,张海军潜心钻研,以工匠精神瞄准医疗器械世界尖端技术,先后建设了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累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国家产业振兴专项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0项。

在血管通路领域,张海军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心电彩超多普勒系统及导管,解决靶血管智能筛选、无盲区穿刺、生物电导航三大国际难题。在心脑血管领域,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总经费1.5亿元),国际上首次揭示锌合金支架体内降解规律,冠脉支架率先进入临床试验,领跑国际同行。

张海军创建的百多安如今已成长为医用有机硅材料领域国际领先的民族企业,每年为国家节约医疗费超10亿元,并实现对欧美30余个国家的出口创汇超2000万美元,已进入科创板上市审批。

李清亮 走国防科研创新之路

“搞科研特别是国防科研,就是要创新,探索未知世界,走别人未走过的路。”作为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电波传播领域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才,多年来,中国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电波传播研究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清亮始终扎根于科研技术第一线,忠诚于党的事业,不忘科技强军、科技兴军初心,努力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化作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

李清亮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电离层某技术研究”、某重大武器型号信号监测系统研制、国家重大专项“921工程”着陆场搜救系统研制、国家安全重大基础(973)项目研究等,为国防装备及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集团公司“十二五”军工重大贡献奖个人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科研道路上,李清亮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作为我国某新概念武器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提出并研制了我国首个原理试验平台,建成首个中低纬度综合试验系统,试验发现了多种新“科学现象”和军事应用“效应”,主要技术指标和试验技术跃入世界先进行列。李清亮注重电波成果应用转化,形成多个武器装备的“倍增器”。开展某型号工程,李清亮提出了通信信号组网监测和基于传播模式的信道预测方法,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信号监测系统,已装备部队使用并发挥良好作用。为有效解决我国前期对地海杂波特性认知的缺失,李清亮提出了地海杂波理论模拟、高效测量、统计建模和海量数据处理等方法,建立了我国首个大型地海杂波数据库,成功应用于多型预警机科研调整和设计定型,实现了我国杂波研究“事后弥补”到“事前掌握”的转变。

在进行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同时,李清亮为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注重加强基础理论方法创新研究。目前,其科研团队在长波以下波段电波传播理论研究、海杂波特性基础研究、电离层人工调制机理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部分甚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之所需、吾志所向”,李清亮称,“在布满荆棘的创新之路上,我必将一往无前,砥砺前行!”

赵国群 研有创新,研以致用

“科技强国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1997年,赵国群从美国毅然回国,以材料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为研究方向,坚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科技开发、工程支持、技术转移和国际合作,20多年来,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国群始终把党的教育和科技事业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他带领团队坚持“研有创新,研以致用”,加强基础创新和工程应用,解决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传统注塑成形制造技术生产的产品易产生熔痕、银线、白点等缺陷,必须进行打磨、喷涂、罩光等二次加工,生产流程长,环境污染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赵国群带领团队,进行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种将模具快速加热到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以上和快速冷却至出件温度的动态模具温度控制方法,研发了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型技术及其工艺、模具与装备。这项绿色制造新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保密和垄断,生产的高光塑件满足欧盟环保指令要求,在获得高品质外观塑件的同时,更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注塑愿望”,推动了我国绿色注塑成型技术发展。

高速轨道交通系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高速化对列车安全性、舒适性、轻量化、气密性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赵国群带领团队,通过产学研用合作,经过多年坚守和持续科研,建立了高性能大规格复杂截面铝型材挤压成形制造技术,显著提高了型材产品质量、成品率和大型挤压模具寿命。研制出350km/h、380km/h高速列车和500km/h高速试验列车车体用高性能大规格复杂铝合金型材113种,相继装备了数百列高速列车,实现了我国高速列车车体材料及型材制造国产化。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高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工作期间,赵国群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首位),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4项首位)和省部级二等奖5项等,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参编大典/手册3部,发表SCI论文360余篇,被国际同行学者广泛引用,有力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思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