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辩论队斩获省赛冠军,创济南市参赛最好成绩;11名学生参加省运会摘得2金4银1铜;12人在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山东赛区)获一等奖,2人进入省队;8人在第36届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人入选省队……近日来,一个个好消息从四面八方涌来,也是山东省实验中学创新求变的生动成果。
近年来,省实验中学坚持以生为本、五育融合,在探索综合素质教育上下功夫,力求形成同向同行的“教育场域”,加速迈入素质教育2.0时代。如今,这所有着74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在传承和创新中悄然发生着改变。
通往诗和远方的征程,刚刚启幕。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通讯员 高婕
多点开花
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
辩论赛、体育竞技比赛、禁毒知识竞赛、“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实验学子在各类平台绽放光彩,体现出了青年人的活力与创造力。不难发现,这些活动有的跟学科知识关联性强,有的则是依据学生兴趣延伸挖潜,“多点开花”的成效也是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有力印证。
新学期,学生们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各类实践活动和社团课程的提档升级。紧张学习之余的心理拓展活动让学生们尽情释放压力、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与政协委员面对面,更多的省实验学子感受到了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观察生活、撰写提案;还有一年一度的社团推介纳新活动,近六十个社团串联了课堂内外,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东校区的学生们走进高新区多家科技企业参观,一睹“智能制造”的风采,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2022级36班学生高上善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参观这些科技企业让我深受震撼,也了解到现在非常需要信息工程、软件科学、新闻传媒、外语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让我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加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如今,学生们在更丰富多元的平台上展示自己,也让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方奎明对学校加速迈入“省实验素质教育2.0时代”更有信心。“以生为本,是未来教育形态发展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下一步,我们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更多机会,为学生全面发展增值赋能。”方奎明说。
传承创新
“对话教育”启发思维触动内心
大红门、爬山虎、登攀碑……这些标志性事物是属于实验人的永久记忆,即便已离校多年,每当想起,依旧清晰。而在他们血脉中流淌的,还有“登攀不止,敢为人先”的实验精神。
今年8月初,方奎明出任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面对这所有74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融入实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省实验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多年来也体现着‘实验性’与‘示范性’的办学特色,在传承底蕴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是省实验的使命和责任。”
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好平衡?如何快速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想法,实现师生共治的现代教育治理模式?“对话式教育”架起了有效沟通的桥梁,“实验·对话场”的系列活动应运而生。学生发展部主任于莉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介绍,活动从9月17日正式拉开帷幕,截止到9月底已成功举办5场,“每次发活动通知,基本一个大课间的时间,学生就报满了,大家热情很高涨,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也贡献了诸多‘金点子’。方校长每次都带领各部门负责人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原本计划进行1小时的活动,经常因为热烈的讨论而延长,最长的一次达到了3.5小时。”
“让每一个观点都被认真倾听”。这是“实验·对话场”活动提出的理念。从课堂改革到班级管理,从选科指导到多元人才培养;从升级校本课程到增强配餐的个性化选择……大家各抒己见,换位思考,为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师生们欣喜地看到,校园生活中的点滴变化都与自己的表达有关,“我反映的意见被采纳了,感觉三个多小时的讨论值了。”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经常收到这样的后台留言和反馈。
副校长于永水说:“这里不仅是一个对话场,也是一个能量场,大家近距离沟通,没有旁观者,都是参与者,让学校发展蓝图更加具体,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用对话触动学生的思维与心灵,这正是学校开设“实验·对话场”想要达到的效果。方奎明表示,省实验多年来的对话教育经验,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也要延伸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顺应时代的变化,建设师生共治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撬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重塑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动机,进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增值赋能,需要学校打开新的发展思路,为学生创设发展平台和契机。
如今,“实验·对话场”已经成为了学校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校长信箱”相结合,每周向全校师生开放,面向师生征集议题,真正发挥师生在学校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让民主、开放的对话氛围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我突破
形成同向同行“教育场域”
教育的中心是学生,教学的核心是老师。作为全省高中学校的“领头雁”,这些年,省实验中学始终充满“刀刃向内”的勇气,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很多老师主动打破教学“舒适圈”,深耕课堂,实施精准教学,让学生的参与度和配合度更高,以此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学质量管理中心主任马宗民告诉记者,学校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学科教研、备课组长组成督导团,配合教学管理部进行听评课,除常规考核外,更注重帮助老师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杜绝出现课堂盲区。“我们提出了‘以学定教’的要求,不能满堂灌,学生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教,这样才能找到教与学的平衡点,实现课堂提质增效。”马宗民说。
生物组教师徐颖有着20年的从教经历。今年,她又是带高三毕业班。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新学期,她也在自我求变中感受到了巨大变化。“很多做法虽然不是新的,但我们一直在调整,使其操作更规范化。”徐颖说。比如,在她的课堂上,大数据下的学情分析更精准了,以前更多的是关注题目正确与错误率,现在则是将问题分析得更细致,指导学生更有针对性,让教与学的过程更具统一性。另外,课时的调整也倒逼着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点,并将原来课外的一些知识加入课内,抓落实,提效率,非但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多自主权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提升综合素养。
6年前,研究生毕业的马婷婷成为省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期间,让她感受最深的是实验老教师身上那种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实验气质”。马婷婷被这种精神浸润着、感染着,也在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工作方法,让业务更精进。“学校会通过读书会、班主任大赛、征文比赛、十佳青年教师比赛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就要求每个老师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马婷婷说。老师们比学赶帮超的热情很高涨,这种“正向压力”也会不断促使自己做出改变,进而引领学生发生变化。
采访中,无论是“老实验”还是“新成员”,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在不断思考如何深挖教育价值,形成同向同行“教育场域”,用有效的现代教育治理方式为所有学生增值赋能,探索“新实验”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