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异地办学”按下停止键

2022-03-24 13:49:3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宣布将撤销深圳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和唐山研究生院等机构,成为第一家正式宣布撤销异地研究生院的“双一流”高校。同时,甘肃省教育厅在回复网友提问时也表示,就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建设问题,教育部明确反馈“不支持也不鼓励异地办校区”。

2021年7月28日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如今,一系列信号表明,“异地办学”已经按下了停止键。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元德

多校官宣:清理“异地办学”

据西南交通大学官网消息,3月7日,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研究落实包括撤销异地研究生院机构在内的事宜。会议批准了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提交的撤销深圳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和唐山研究生院机构有关事宜。

会议强调,撤销异地研究生院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异地研究生培养的意见》文件精神作出的整改举措。据公开信息搜集,西南交通大学或是第一家正式宣布撤销异地研究生院的“双一流”高校。

无独有偶,近日另外一则“异地办学”相关的消息也引发了广泛关注,2月26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提问:自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项目2018年在榆中考察选址后,目前报道并不多。目前国科大南京学院、广州学院、太原学院等均已完成建设投入使用,兰州作为国科大京外五大教育基地之一,希望省里大力推动实质性建设,造福甘肃优质高等教育事业。

对此,甘肃省教育厅于3月16日回复称,“就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分院办学情况,省教育厅分管负责同志和相关业务部门专题赴教育部当面沟通,教育部明确反馈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分院属中国科学院大学异地办校,不支持也不鼓励异地办校区。”

今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官网发布《学校全面推进校名清理规范工作》文件,其中也提到,“学校对现有地方研究院实施了减量提质增效计划,针对地方研究院开展了专项认定工作,全面排查使用校名但未纳入管理序列的异地科研机构,并对功能定位不清、质量效益不高的异地科研机构予以清理。”

此外,去年以来,还有多所高校宣布搁置了“异地办学”计划。2021年10月,广东海洋大学宣布,鉴于国家和广东省对异地办学政策的调整,经学校研究,决定撤销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10月,四川自贡市教育和体育局在通报“自贡引进西南交大希望学院”进展时指出:“项目业主单位领导同自贡市及大安区领导开展了四轮磋商,合作意愿较强,拟在自贡新建院校办学。因目前国家现行有关政策,高校不能异地办学,西南交大希望学院的注册地在南充,因此,不能搬迁到自贡。”

中央发文:叫停“异地办学”

在近期各高校一系列清理“异地办学”的行动背后,指导文件正是来自去年7月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

《意见》指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

“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

而关于异地研究生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异地培养研究生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也做出了明确要求,“研究生院、研究生学院等承担研究生教育组织管理的机构,仅可在本校注册和办学地按相关规定和程序设置。自通知印发之日起,一律停止新设异地研究生院、研究生学院及其他类似机构。”“凡是高等学校章程载明的注册和办学地所属市域范围之外的其他地点,不得新开展全过程研究生培养。”

在这一系列政策发布后,河北、吉林、广东、山东等多个省份纷纷跟进。

2021年8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山东省“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编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依法依规从严控制跨地市办学,对现存的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和规范,确需设立跨地市校区的,需经严格论证并按程序纳入规划后实施。”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早在2021年1月份,2021年全省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就对“异地办学”进行了部署,会议指出,要根据需要对现有高校进行适度整合,规范高校现有校区管理,严控高校异地设置校区,严格规范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管理。

青岛已成高校异地机构聚集地

“异地办学”背后,一方面有早年的政策因素指引,近些年更多体现为经济发展引发的各地市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其中,青岛已在这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据统计,深圳、苏州、青岛是拥有最多高校异地机构的城市。

2021年10月2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青岛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对一系列高等教育项目进行了重点部署。从中可以看出,青岛在高等教育建设方面依然热情高涨。

《规划》提出,青岛将进一步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和引导高等教育机构相对集中的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谷、高新区、院士港等区域打造科教园区。高标准建成康复大学,推动中科青岛科教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新城、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二期、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古镇口科教园区、中央美术学院青岛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项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青岛眼科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电影艺术产学研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家产教融合青岛基地、山东体育学院青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青岛大学上合校区等项目。

而根据对山东高校的梳理,目前,正在招生或者开展人才培养的高校异地校区并不鲜见,其中以威海最为典型。当下,在威海办学的高校中,最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山东大学(威海)。同时,在威海还有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和北京交通大学(威海)。

同时,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也在进行本科生培养, 2021年烟台研究院面向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等六省一市进行招生,计划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600人,最终省内录取485人,省外录取115人。由此可见,异地校区在山东各地市落地,客观来讲,也为山东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选项,带来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然而,随着政策的收紧,对于青岛、威海等致力于引进外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校来说,未来或将面临着在现有已引进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自力更生”,重新建立高教品牌的过程。

“异地办学”终将落幕

近年来,借助异地办学确实帮助青岛、威海等城市聚集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但从长远来看,异地办学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仍有其局限性。

此前,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4101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指出,已有的高校异地分校或校区存在一定问题,包括部分高校对各校区统筹定位不够,异地校区办学成本较高,异地办学大多缺乏高水平稳定师资队伍。

有分析指出,与美国、日本等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多校区办学不同,国内高校异地办学的独立性更小,分校与校本部间往往是从属关系,远远无法达到如美国加州大学分校间各自独立办学的程度,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管理难题。

同时,国内高校的异地办学同人才流动一样,呈现“孔雀东南飞”的趋势。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国内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异地共设立了166个机构,其中流向东部的新设机构占总数的87%。这一趋势也必将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日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发布,教育部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所有中国高校的自觉追求和行动目标,要有世界一流的视野和格局。“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从首轮建设情况看,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异地办学”按下停止键,对于高校和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警醒,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学科建设、内涵发展上才是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之策。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