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财经大学里的文博课

2022-02-07 17:06:1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同学们看这尊鼎上的兽面纹饰,来辨认一下哪些是它的眼、嘴、爪、角、耳……”正在上课的是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张伟老师,他正在带同学们领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魅力。从2013年至今,张伟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植于“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这门别具一格的选修课中,把内涵丰富的考古文博知识搬到了山财大的课堂上。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元德 通讯员 聂书雅 刘华祯

课堂搬进了博物馆,老师成了讲解员

财经大学里开了堂“文博课”

开课老师是位“青铜迷”

张伟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副主任,专业研究集中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及文博策划等领域。2013年来校执教后,他开设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这门通识选修课。“我读博时师从山东考古文博领域著名专家于海广教授,虽主业是文化产业,但受先生影响,自身也对青铜器等文博考古领域颇感兴趣,下了不少功夫。”此种兴趣也尽数体现在了他的生活中——微信头像是青铜器,个人相册充满了青铜器,朋友圈里十之八九都是青铜器或文博相关的文章。

财经大学里开设“文博课”,可算是件稀罕事。说起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张伟解释说,与考古学专业开设的青铜器必修课不同,在财经类院校开设这样一门选修课,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想通过这门课,让学生们掌握最基本的青铜器鉴赏知识,把握青铜器的历史、科学、经济、美学价值,感受其中蕴藏的智慧和价值,这样的学习是很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的。”为了突出财经院校特色,他还在授课时特地增加了关于青铜器收藏、鉴赏、拍卖等相关知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充分领略了这门课的独特魅力。对于许多深奥或枯燥的知识,张伟常辅以生动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譬如,在讲到具有传奇经历的青铜器时,他举例说:“2017年,西泠春拍上有件铭文价值极高的青铜重器,叫做兮甲盘,它铸造于三千多年前,出土于一千年前,还在世间‘颠沛流离’了一千多年。作为目前拍卖史上第三昂贵的青铜器,它身世坎坷,在元代甚至被敲掉圈足,当成了一个烙饼锅,所以被戏称为‘史上最贵的平底锅’……”一连串精彩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在场学生仿佛跟随青铜器历经千年,为之震撼和惊叹。

这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课被听过的学生口耳相传,2020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赵宸旭说,之所以选择这门课,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主要就是因为周围同学的推荐。“我舍友上学期选修了这门课,大家都对它赞不绝口,这让我非常想亲自体验一下。听过之后,感觉绝对赚到了,张老师实在是一位很幽默的老师,总能把乏味的知识讲得十分有趣。”赵宸旭意犹未尽地说。

张伟为学生讲授青铜艺术

为备课“打着动车”去参观

课堂设在博物馆,老师成了讲解员

“对我来说,开设这门课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张伟笑着说,“这门课也激励着我对青铜器学习的不断深入。”为了备好课,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各大博物馆常设展厅、库房进行观摩,基本上当前国内馆藏青铜器较多的博物馆,他都去过。对一些有价值的青铜器临时特展,他更是“打着动车”去参观。对于观摩过的收藏品,他习惯把它们一一拍照留存,用收集起来的青铜器资料做成自己的“数据库”。

张老师会经常带学生参观山东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等驻济博物馆,在向学生讲解青铜文化的同时,更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最近,在带领学生参观山东博物馆时,他在夏商周、山东考古展两个展厅,一步一讲,如数家珍,面对同学们的问题对答如流,俨然专业讲解员。参加活动的2019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李宪坤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亚丑钺青铜器,它的外表独特至极,还是省博的十大馆藏之宝。张老师把它的背景故事讲得既通俗又独到,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参观之行!”

通过这堂课,让不少学生惊叹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一趟选修课成了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去年的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培育项目评选中,张伟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榜上有名。透过青铜器这一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器类,以物讲史,以小见大,“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课程渗透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将艺术、经管、历史等多学科知识融于教学中,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创新。

2020级英语专业的裴小羽说:“上课过程中,我时常被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所震撼。这门课让我了解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和源远流长,我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希望未来可以一一‘打卡’老师推荐的博物馆。”赵宸旭的话也说出了不少学生的心声:“以后再参观博物馆时,展柜里的青铜器于我不再陌生。了解它的名称来源、器型、用途后,我也产生了许多更深的体验,明白了这些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在学生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推动创新将青铜元素融入现代生活

财经大学里,一门小众的文博选修课为何能广受好评,一开就是八年?这其中的奥秘或许正在“热爱”二字。在张伟看来,“无关学科、无关专业,传统文化是每一名学生都应涉猎和了解的。”热爱传统文化,坚持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价值引导是他这些年一以贯之的事。通过这门小小的选修课,他尽己所能地将这份“热爱”源源不断地传达给学生,一届一届的学生因为他和他的课而爱上了青铜器、爱上了传统文化。

有不少学生在选修完这门课程后,学以致用,将古代青铜器元素融入现代生活,进行文创开发,在各类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比赛中取得佳绩。2017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王丹萍以课程作业为基础策划的“云游Museum”,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山东赛区三等奖。还有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后对文博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申请在山东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担任志愿者,利用课上所学知识为游客义务讲解。

“青铜器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里那种冷冰冰的东西,只要你了解了,它就会变得很有趣。”张伟笑着说,“我更希望通过这样短短一学期的课,能够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虽然我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很有限,但是若能通过这门课激发学生对青铜器艺术的兴趣,甚至在未来持续培养成一种志趣,那么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