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在济南职业学院落幕,主场作战的陈家鹏和陈家辉兄弟俩合力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前刚刚结束的“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赛项中,济南职业学院取得了第四名的历史性突破;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智能制造学院派出的选手斩获两项一等奖……
这是该学院职教硕果的缩影,济南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王平嶂表示,学院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与巨人同行,与品牌为伍”的校企合作理念,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与团队推动打造的“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密不可分。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元德 实习生 李娜
双元育人,校企深度融合
“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岗位培养人,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能力,而岗位正来自于企业。”王平嶂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早在2014年,该团队就提出了“与巨人同行,与品牌为伍”的校企合作理念,与众多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的机制。
据介绍,学院一直坚持高起点选择合作企业,其中包括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也包括在一些专门领域做到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会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企业生产的是非标准化产品,每一个项目都不同,可以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王平嶂说。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王平嶂带领的智能制造团队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企业的多样需求中提炼共性,总结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岗课赛证融通”就是团队多年探索取得的成果。
在岗位融通上,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育人项目,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四共”管理模式,在校内和企业分别建设教师工作站,推进工学结合。
“例如电梯领域知名企业讯达集团将其在山东济南的员工培训基地放在了济南职业学院,一旦该公司研发出新的电梯型号,就会立刻派发到学校来,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得到第一手培训;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派出3名拥有飞机维修领域‘147证书’的培训师在学校承担学生的实训教学工作,在企业的引领下,我们团队明年持有该证书的教师有望达到5名。”王平嶂介绍说。
平台共享,夯实专业基础
密切的校企合作为团队提供了技术培训及实训岗位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智能制造学院提出了“四融、三进、双岗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构建“平台共享、方向分选、岗位组选、拓展优选”的课程体系。
“所谓‘四融’指的是德技融合、校企融合、书证融合、智教融合。”王平嶂表示,学院大力实施课程思政,提炼了500个思政案例,将职业精神培育、爱国教育、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实训的各环节,开展航模科普公益活动、“红马甲”志愿服务等,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增强青年使命担当,以此实现“德技融合”。
而其中的“智教融合”指的则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的学生要适应新时代产业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新兴技术。”王平嶂告诉记者,基于这样的考虑,智能制造学院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课程纳入了学生的“必修”课。
这一系列课程的实现依托的正是“平台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团队的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平台课程,面向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全体学生开放,其中既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也包括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课程。”王平嶂说。
而在“平台共享”的基础上,“方向分选”是王平嶂及团队致力于实现的“进阶模式”。“我们希望实现类似于本科院校的大类招生模式,让同学们在充分学习平台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更适合的专业方向。”
岗位组选,对接“模块式”教学
尽管“专业自由”尚未完全实现,但智能制造学院的同学们已经可以实现“岗位自由”,这得益于“岗位组选”的实施。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学生在三年学习中需要满足“2+0.5+0.5”的学习经历,即两年课程学习,半年跟岗学习和半年顶岗实习,如今,通过完整生产线的引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校就可完成跟岗阶段的学习。
“我们每个专业都对应3-4个岗位,在一学期的跟岗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两个岗位进行学习,摆脱了原本企业提供什么岗位,就只能学什么岗位的局限。”在王平嶂看来,现在的学生们选择的自由度增加了,而且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接触到两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这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认识和解决复杂生产问题的能力。
而随着跟岗学习回归校园,模块化教学也成为了现实,即“拓展优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的生涯规划、能力基础不同,所需要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生想要专升本,有的学生想直接就业,这就会造成课程设计上的矛盾。”王平嶂告诉记者,正是基于因材施教的要求,团队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最基础的是标准层,即所有学生都要达到的要求,再往上是复合层和卓越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进行选择。”
赛证融通,促进教学相长
“太骄傲了!到目前为止,我们摸索的有关比赛的方向、脉络和细节都是正确的!”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赛项中,济南职业学院派出的参赛团队获得了二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指导该赛项参赛学生的焦彬彬老师在得知比赛结果后感慨道。
在焦彬彬看来,比赛看似是学生之间的比赛,但更多的是考验老师对每一个比赛模块的把控和操作细节的处理。“以前讲专业课总有点捉襟见肘的感觉,现在再谈起相关的问题,感觉有很多材料可以展开讲解,让我的课程教学有了抓手,盘活了我的思路。”
王平嶂表示,每一项大赛都引领了学生能力培养以及技术发展的方向,积极参加大赛一方面促进卓越人才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探索教学技巧和教研方向提供了平台。据悉,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智能制造学院获得了两项国赛一等奖。其中,在飞机发动机拆装与维修赛项中更是击败了一众航空类院校,连续两届蝉联一等奖。学院积极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成效得以充分显现。
除了大赛的促进,“1+X”证书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抓手,据介绍,目前智能制造专业群下设的五个专业中,每个专业都对应了至少两项证书,最近一年,智能制造学院共有274名学生参与了“1+X”证书考试,其中232名学生通过了考试,整体通过率约85%。“通过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王平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