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将创新创造融入劳动教育 培养具备创新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

2021-03-29 16:56:1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拖着行李箱感受到旅游疲惫的时候,济南市燕柳小学学生王宏东想的是,这时候旅行箱要是能“变成”一张床就好了;大雨倾盆,井盖儿被冲走,电线泡在水中,马英睿同学在思考,如何避免窨井伤人、人被电击;疫情之下,社交距离至少保持一米远,李梓豪同学在“天马行空”,要是书包有提醒功能就好了……

其实,这些设想在学生们的巧手下,全部变成了“成品”,而这只是燕柳小学劳动课的一部分。就在前不久,该校探索实施的“STEM劳动教育课程”,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选为优秀校本课例。

校园科技节上,同学们在了解STEM劳动教育项目——环保大坝的制作和原理

培养有创造力的劳动者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为切实保障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措施。

基于此,济南市燕柳小学结合十几年科技教育的沉淀和优势,提出了“培养有创造力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将劳动教育与STEM理念相融合,创新性地探索实施了“STEM劳动教育课程”,并在2021年3月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选为优秀校本课例。

为什么会将劳动教育与STEM理念“碰撞”?据了解,“阳光教育成就多彩人生”是燕柳小学的办学理念。“我们倡导的阳光教育是一种尊重规律,顺应天性的教育;是一种尊重主体,提倡体验的教育;是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多元发展的教育。”校长李红表示,通过阳光管理、阳光课程、阳光课堂、阳光教师的构建,校长学校建立起了培养“多元发展,自主绽放的新时代小主人”目标体系。“而这些都与STEM的培养理念高度契合。通过近两年的探索实施,STEM学习已经成为撬动学校课程整合、课堂改革、作业变革、教师培养的重要支点,成为‘阳光教育’落地的新视窗、新载体。”自然而然的,学校就把劳动教育与STEM理念融合在了一起。

项目化学习下的“融教研”

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燕柳小学的劳动教育注定不再是简单的、体验式的劳动课程,而是将“创新”和“创造”融入到劳动学习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内涵在这样的探索中也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的劳动教育课程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每学期开始前,学校制定课程纲要和实施方案,明确课程如何实施、课程内容以及评价方式。”李红告诉记者,接下来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组织跨学科的“融教研”。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遭到了部分老师的质疑:劳动教育又不是文化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随后学校为老师们开展了全面的培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育人方式以及未来人才对现代教育的要求等等,首先让老师们打消了顾虑,进而静下心来“融教研”。

“我们的劳动教育采用‘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突破劳动的边界,打通知识与生活的壁垒。”李红说。对于这一点,该校大队辅导员、“STEM劳动教育课程”牵头人张凌丽老师有切身的感受,“我们先是向学生征集他们感觉生活中不方便的问题,哪些可以运用劳动的双手改变;然后用筛选出来的问题来带动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

张凌丽老师告诉记者,一旦主题确定,学校包括科学、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美术等学科的老师便会围绕主题设计教案,很多时候,还会邀请具备化学和物理专业素养的家长参与。最多的时候,一个主题会吸引20多位老师参与教研。

如围绕《如何用土豆制作一款环保清洁剂》项目,学校成立融科学、综合实践、数学、语文、美术五个学科教师的团队;围绕《如何为家乡设计一座环保大坝》的项目,里面还有抗压力、承重力、水循环对大坝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涉及数学、物理、技术、工程、生物、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学校还请来了水利和环保方面的专家,一起融合教研。

真实情境融入所有劳动教育项目

在听老师和同学们介绍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燕柳小学“STEM劳动教育课程”,完全将学生融入真实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丰富感官和阅历,在跨学科的探究活动中,不知不觉将分散的学科融合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

“ 在班级层面,我们采用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的方式,围绕劳动职业、劳动创新、劳动工程、劳动材料、劳动安全、劳动环保等6个方面,全校38个班级每个班级选择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比如为什么职业不同,帽子也不同?为什么职业不同,随身携带的包也不同?等等。在这样创造性的劳动教育中,丰富了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拓展了他们看世界的视野,引发了他们持续不断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努力成长为一个个具备创新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李红说。

不管是海绵城市项目、环保大厦项目、环保大坝项目,还是“神奇的土豆”“包不住的梦想”等研究,均符合以上特质。而且一旦主题确定,接下来的设计也将进入四个阶段:“选定项目,激活旧知”阶段、“活动探究,展示新知”阶段、“作品制作,应用新知”阶段、“融会贯通,成果交流”阶段。

以“环保大坝”为例,你会怎么做?张凌丽老师告诉记者,在老师提出要为家乡建造一座环保大坝后,同学们很是兴奋,他们先是将前期综合实践课学习的“大坝”知识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个人的问题和困惑。接着,小组交流分工合作,查找资料、访问调查、绘制图纸等,最终对搜集的大量资料、各类解决方案进行整理归纳,确定最佳实施方案。第三步是“重头大戏”,同学们完全像一个个小工程师、设计师、装修大师开始建造模型,围绕“环保”这一核心概念,从材料选择、框架搭建、构造原理呈现、细节处理、装饰美化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最终的展示过程,也非常惊艳!

“也许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够严谨,做出来的模型也不够精致,但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劳动中探究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师生一起成为了跨领域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合作者、反思者。”李红说。

感受劳动的幸福

其实在当今社会,家长们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比较欠缺,孩子们的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的养成几乎成为空白。在采访中,受访同学也表示,以前自己在家几乎不干什么活,有点时间会看看书,但是“STEM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让自己脑子动了起来,手也动了起来,没有感觉劳动是一种负担。“劳动很快乐,很幸福。”

环保大坝设计者之一、六年级一班魏楚炀告诉记者,“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让我了解了更多科技知识,有了更多动手的机会,我可以一边玩一边学,看着成品出来很激动也很自豪!”四年级五班齐柄焯是班级“多功能扫除工具”这项发明的介绍者,同学们利用不用的婴儿车,赋予其扫地、拖地、擦桌子等功能,极大节省了体力。“我们的劳动课每周一节,很喜欢上。”五年级二班王宏东的“储物旅行床”,借助旅行箱加上床、三脚架固定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劳动课让我们自主创新,锻炼了我们全面思考的习惯。”六年级二班李梓豪的“防撞包”,加上红外线和弹出装置,能极大避免人群拥挤和保持社交距离,“劳动课上,我们做了很多在家里不可能做的东西,比如降落伞,我感觉特别有意思!”四年级三班马英睿同学的“水中防触电多用探路器”,去年还荣获了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我们的劳动课让我明白,劳动不仅是身体要动起来,也是需要动脑筋的。”

“科技节是孩子们成果展示的主要载体,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劳动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他们不再是劳动创造的旁观者,每个人都散发着自信的主角光环。我们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这份劳动的幸福。”李红说。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杨芳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