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基础教育 > 内容详情

上高二的她“对话”诺奖得主

2022-11-09 17:53:4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1月6-7日,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办,并从10月29日开始陆续举办了论坛先导活动。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位顶尖科学家应邀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出席,其中包含27位诺奖得主。同时,3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50余位青年科学家和30名高中生“小科学家”也参与其中,交流碰撞科学思想,了解前沿科技。济南振声学校高二(3)班学生姜馨雅此前经过层层选拔,在全国数万名优秀高中生中脱颖而出,拿到了本次论坛的入场券,同时,她也是山东唯一一名代表物理学科参会的“小科学家”。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济南振声学校高二(3)班姜馨雅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全国选拔30人与科学大咖对话

10月30日下午,济南振声学校高二(3)班姜馨雅参加了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活动,尽管是线上观看,但3个小时的大咖分享和科研成果展示,让姜馨雅记忆犹新。日前,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她说:“我仔细聆听每一位科学家的讲座,把自己带入其中,认真做笔记,努力让自己的思绪跟上他们的节奏。尤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关于保持好奇心的演讲,让我印象深刻,更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据悉,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是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的,以国际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为参会主体的年度科学会议。每届论坛邀请数百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以及中国两院院士共同出席,讨论人类当前与未来面临的科技挑战,发布最顶尖的科技成果,已成为全球规格最高的科学家盛会。今年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科学向新,共创未来”为主题,其中的“科学T大会”更是三大主论坛之一,面向优秀高中生及大学生开放,旨在为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少年提供与顶尖科学家直接交流的平台,扶持科学后备人才。此前,中国科协与教育部遴选全国“英才计划”项目优秀学员、五项学科奥赛金牌获得者以及在各项国际知名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参加大会,与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两院院士面对面交流。

济南振声学校“英才计划”项目负责人范运梁告诉记者,这次“小科学家”共在全国数万名学生中选拔30人,有着严苛的标准。一是有完整科研项目的优先,项目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合理,研究方法正确,科学理论可靠;项目的可展示性、新颖性等方面较突出的优先;二是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擅长于与公众、科学家、同龄人交流;三是英语听说流利,交流较顺畅。“姜馨雅跟随导师独立完成了关于智能野外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课题,加上她从小学英语,表达能力强,最终脱颖而出。而且还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名代表物理学科参与大会的学生。”范运梁说。

小学开始搞发明

姜馨雅向记者介绍,去年暑假她跟家人去郊外露营,在搭建完帐篷后,她根据周边环境就开始琢磨有关安全的问题。“那时我脑海中只是有一个概念,想着做一套智能野外安全监测系统,可以把它绑在帐篷的周围,通过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监控。去年寒假加入‘英才计划’后,我跟着导师着手做这个课题,并自己尝试着编写代码和建模,形成了完整的科研报告。虽然现在课题还没有用于实际,但从理论上是符合要求的。”姜馨雅说。

其实,这并不是姜馨雅第一次动手做课题和建模,早在小学五年级时,她就尝试做过智能雨衣的小发明。姜馨雅表示,有一次雨天妈妈接她放学,她穿着肥大的雨衣上车很不方便,而且弄得车内到处都是水,她就想着根据身体的形态研发一款智能雨衣,在抽拉过程中还能快速抖干衣服上的水。“当时我还画了雨衣草图,有一些问题跑去问科学老师,老师就鼓励我去查阅收集资料,虽然最终没能制作出成品,但却让我对物理学科更加喜欢,也更愿意主动去探究问题,算是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姜馨雅说。

此外,除了课题研究,姜馨雅一有空闲就喜欢做各种实验,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状态。今年寒假期间,她为了将安全监测系统的课题做得更完整,先是自己上网学习编程、写代码,然后开始组装各种零部件进行便携式传感器的模型建构。“我经常早上吃完饭就在房间里组装,一呆就是一天时间,中午有时顾不上吃饭。为了参加科学家论坛的选拔,我把此前的课题数据又精细化,从代码编写到建模、再到写课题报告、PPT展示,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姜馨雅说。

把学习当兴趣

在参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时,虽然没能到现场与诺奖得主和科学大咖们面对面交流互动,但每一位科学家的演讲都让她听得心潮澎湃。这其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跨学科能力者”,曾学过数学、物理、医学等多个领域,但却在唯独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化学领域上获得了诺贝尔奖。“莱维特教授说,他相信科学领域是互通的,只要大家热爱科学,就能坚定地一直走下去。”姜馨雅说。还有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他是《十万个为什么》——海洋篇的编辑,更在演讲中鼓励青少年要保持好奇心。“好奇心能够引导你到很多新的领域”。汪品先的这句话也成为姜馨雅内心最坚定的目标。

在姜馨雅看来,她是幸运的,不只是能参与顶尖科学家论坛,更重要的是她一路走来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她埋在心里的科学种子可以生根、发芽。她告诉记者,虽然父母不是从事物理相关专业工作,但一直培养她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小时候爸妈经常带我旅游,每到一处,发现新鲜事物或不懂的问题,爸妈不会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让我先自己去找答案,所以也让我养成了遇到问题就先随手记下来,然后再逐一找时间去探究的习惯。”姜馨雅说。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老师也都鼓励她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尤其在初中开展项目化学习后,小组合作探究给了她更大的成长空间。上了高中加入“英才计划”后,在导师们的帮助下,姜馨雅始终保持好奇心,保有对学习的兴趣。

她的班主任刘世忠向记者介绍,高中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尤其是物理学科,很多学生感觉难度大,跟不上,但姜馨雅却学的得心应手,而且还学有余力。她不仅综合学科成绩突出,还同时参与了“英才计划”项目和物理奥赛的学习,并在班级担任团支书,舞蹈也跳得特别好,学校的各类文艺演出都有她的身影。“有时我也很难想象她为什么会如此精力充沛,她的时间是哪里来的,现在看来,应该就是她始终保持对学习和科学的热忱态度吧。”刘世忠说。

济南振声学校副校长、高中段负责人庄增臣表示,学生成才是老师们最大的收获。姜馨雅的成才也是对学校个性化培养学生的最好肯定。基于校情、学情,学校所有工作都基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而设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唤醒并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成长舞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思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