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频道>高等教育 > 内容详情

从青葱少年到泰山学者,他传承了济大的学术创新精神

2022-12-07 16:24:4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王思羽 通讯员刘珂珂 张婧

“创新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很难想象,这句话是从年仅33岁的泰山学者张彦博士口中说出。

张彦是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国家“博新计划”入选者、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省博士后杰出人物。1989年出生的他,从学生时代就获奖无数,留校任教后在教学科研的路上继续前进,不断创造新成就。

崭露头角的青葱少年

2014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5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16年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2017年“挑战杯”国赛一等奖团队主要负责人、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耀眼的荣誉都归属于一个青葱少年——张彦。

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攻读博士研究生,张彦就实实在在地将“勤奋”二字做到了极致。“五加二、白加黑,”与他一同参加“挑战杯”国赛的同学用这个词来描述他的勤奋,这是他的学习常态。起早贪黑,“泡”在实验室里的生活他早习以为常,周末也基本不会休息。即使放假,他也会抱着电脑,在家里继续敲键盘,读博以来从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寒暑假。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勤奋,张彦淡然一笑:“笨鸟先飞嘛!”从进入济南大学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张彦就是学院有名的学霸,学霸不“笨”,他更懂得“勤为径”的道理,而且一以贯之,在自己的学习研究路上付诸于实践。他相信,凭自己的努力,不论在哪里学习,一样可以取得骄人的成绩;他相信,用自己勤奋的汗水,一定会将科学研究之树浇灌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学生时代,张彦就已在学术研究中崭露头角。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张彦和李丽、李帅、梁琳琳等同学完成的“用于居家式疾病诊断的纸基自供能燃料电池的研制”一举获得全国一等奖,山东高校仅有5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就在参加决赛前夕,张彦还收到了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领奖的函件,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在读博士研究生每年仅20人获得该奖项。至于张彦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更是代表了济南大学学生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以第一作者在Nano Energy、Chem. Commun.、Carbon等期刊发表影响因子6.0以上SCI收录学术论文7篇,研究结果被邀作为Chem. Commun.、J. Mater. Chem. B封面文章发表,研究论文被陈洪渊院士等在Chem. Rev.、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被引300余次,并收到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Soc. Rev.执行主编发来的贺信,祝贺张彦发表在Chem. Commun.上的论文引用次数(2015年)位于RSC数据库综合性期刊论文引用次数的前10%,一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此外,张彦作为第一或第二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主持济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际领先”省级鉴定成果1项,参与“86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一念执着,勤于探索,他的梦想在实验钻研中镌刻青春的魅力;一份责任,敢于挑战,他的身影于课题攻关中绽放自强的精神;一腔热情,勇于创新,他的汗水在成果创新中流淌奋斗的诗篇。

传帮带,让他成为济大铁杆“粉丝”

张彦副教授可谓是济南大学的忠实“老粉”。

2007年他考入济南大学进行本科学习,4年后成功考取本校硕士研究生,2014年又成为济大第一批博士生。一路走来,跟济大朝夕相处十余载,这里的一草一木、师生情缘都深深地扎根在了张彦的心中。每每谈到导师不厌其烦地谆谆教诲、学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时,张彦都是万分感激。纵然已收到985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济南大学。他说:“是济南大学、导师和实验室团队让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成果来回馈母校,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这样一个懂得感恩和恋念“旧情”的科研人才留在了济大,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在济大的学习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深深地吸引着张彦留在这里,持续奋斗。

本科期间的他就进入了实验室,和老师、研究生学长学姐做着同样的事,他们亦师亦友,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成长。实验室里,这种“传帮带”的传承协作精神让张彦在科研的路上少走了不少的弯路,也积累了经验,受益匪浅。张彦说:“一个人可以走的更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当志同道合的“战友”聚集在一起,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大家各抒己见,进行头脑风暴,就会产生很多创意和契机。在济大有优秀的师资团队引领,在济大有耐心为你答疑解惑的师长师姐,在济大还有“朋辈互促”的氛围,这种通力合作、教学相长、薪火相传的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张彦。

创新育人,传承学术创新精神

博士毕业后的张彦选择留在济大做一名教师。

2018年起,张彦担任学院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和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工作。他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将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新开设并主讲系列创新课程《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启发》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就早早地让同学们了解科创、激发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综合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后期更好的参与科创做好准备。

谈到科技创新、组建科研小组、指导学生团队参赛,张彦副教授总是滔滔不绝。从申报书的撰写到参赛视频的录制、从路演PPT的准备到科创成果的亮点展示,他总是细致入微地给学生指导,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参赛经验与同学们分享。他讲到,有时一次科创竞赛成绩的落差可能不是因为项目创意不足,而是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小细节考虑不周导致的,所有环节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去准备,从而在决赛现场呈现出应有的水平。在模拟答辩中,张彦副教授总是亲历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成功的可能,他结合历年来指导科创竞赛的经验,将经常被提问的问题类型和专家关注的重点等建立了“动态”问题资源库。他说,只有经过这种身临其境的路演,同学们不断感受与实践才能快速进步。我想这大概就是在问题中求索,在挑战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

张彦依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设定本科生科创课题,构建了由研究生、本科生学长、大一新生共同参与的梯次互动大团队,激发本科生、研究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又一次将读书期间“传帮带”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行了传承,同时也实现了“课题研究——学生培养——团队建设”之间的互动。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创新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进步又促进了团队集体力量的扩大与延展,从而创新更多的研究成果,使得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实现了良性循环。由他指导的学生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赛特等奖、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级奖励多项,他本人也多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他还借助系列竞赛平台锤炼高年级研究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遴选优秀研究生作为本科生朋辈导师,指导“学徒式”本科生科创竞赛,推动导学相长联动效应。

张彦副教授大胆创新,将科创竞赛植入到特色课堂,厚植创新沃土,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大学生科创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动,通过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专利申请及学术交流等科研训练,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科研成果得以应用和落地。他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重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科交叉与科研反哺教学,时刻践行着作为一名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1年,张彦老师指导杨红梅、于海瀚、王佳俊的一体化纸基集成器件的制备与化学传感应用,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杨红梅也是一名实实在在的济大人,她本科、硕士、博士也都在济大就读,2022年6月博士毕业后的杨红梅在济大攻读博士后,她也将这种“传帮带”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她与张彦老师一起指导本科生参加科创活动,正在取得成果的路上,济大的学术创新精神也正在延续。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思羽